一、学院简介
本院的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1993年创建的地理系。为了积极响应战略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本院于2014年正式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历经三十余载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发展,本院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逾4000余名优秀的专业人才。
目前,学院内部架构完善,下设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及测绘工程六个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共计993人。
全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8人(占17.4%),副教授15人(占32.6%),具有博士学位13人(占21.7%);贵州省“千层次创新人才”、安顺市市管专家、安顺市中青年创新技术人才等近10人。
学院拥有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贵州省环保型种衣剂改良及新品系列研发创新团队、贵州省高等学校水华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2个;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安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 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学院的教学、科研、产教融合资源为学生的培养保驾护航。
学院实验室与实训室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近900台,价值总值1200多万元;与企业共建校级基地1个、共建实验室1个、院级基地10余个。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地厅级以及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7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教师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及质量工程项目6项,出版著作10余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发表教改论文5篇。在2024年度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工科组)中,荣获优秀奖1项,这一荣誉实现了安顺学院在该项赛事(工科组)中零的突破。
测绘仪器设备
水处理实训设备
二、学院办学成效
(一)顺应地方发展需求,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体系
本院教师积极投身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荣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一项;近三年来,每年均向政府提交咨询报告,目前本院教师撰写的报告获得市级主要领导的批示三篇,内容主要涉及我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石材等领域;今年,本院教师在《中国教育报》《贵州日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三篇文章。
在相关教师的引领下,本院学生申报大创项目、SRT项目等的热情显著提升。2024年申报大创项目达到54项,成功立项30余项,上半年顺利结题13项。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获奖证书
本院教师在《贵州日报》发表文章
本院教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
(二)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并整合实验与实训资源,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丰富教学资源;吸纳学科专家和产业界导师,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激励教师紧跟时代脉搏和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教学活动从传统教室拓展至企业现场及生产一线,同时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领域,且近三年本院学生获省级竞赛奖项近20项。本院王海副教授及其团队指导的学生在过去五年中连续获得土地国情调查大赛或自然资源大赛三等奖以上的佳绩。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决赛现场
三、学院办学特色亮点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省委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和学校党委“14588”发展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建引领与推动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抓党建,凝心聚力谋发展,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不断强化思想“塑魂”功能,在“引领”上下功夫
扎实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创新开展党课团课、党支部学习、“红色读书会”“红色实践”等形式和载体,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良好品行、增强干事本领。
“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精神” 主题党日活动
组织学生在烈士陵园朗诵《不朽》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
(二)不断强化育人“品牌”功能,在“创新”上下功夫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积极构建基层党组织育人体系,大力开展“党建+”工程,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探索推进形成教学、文化、实践、就业“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学院党委书记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带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见习实践教学
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带领学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活动
党员教师对考研上线同学进行复试指导
(三)不断强化队伍“堡垒”功能,在“榜样”上下功夫
选派师德师风好、高学历、高职称的教研室主任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大力发挥“双带头人”作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党员教师队伍。注意挖掘师生身边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事迹,使立德树人工作有榜样、有引领,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身边榜样”宣传(一)
“身边榜样”宣传(二)
(四)以问题为导向,打造一流课程,构筑三全育人培养体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品德修养。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典”带面,形成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全覆盖基层教学组织、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环工教研室乔志伟副教授团队申报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以及土管教研室杨伟教授团队申报的《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困境识别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均获省级立项;学院通过开展理论宣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提升品德修养。
做好地方特色,打造一流课程。为了充分展示和利用地方的独特文化与资源,我院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和整合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地方认同感。近三年来,学院获批《环境工程导论》《环境生态学》《土地资源学》《测量学》《人文地理学》等8门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
强化就业导向,培养综合能力。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0%以上,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2024年达11.72%。
丰富校园活动,构建“五育并举”新格局。本学院恪守全面育人的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足彩胜负14场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积极组织各类学生活动,以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致力于培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自2009年创办以来,本院的“资环之光”学生活动已走过十五个春秋,成为目前二级学院中硕果仅存的学生活动之一。
“资环之光”迎新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