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二十大专栏 · 正文

二十大专栏

贵州毕节:乌蒙山区有支脱贫奇兵
发布日期:2016/05/27 09:16:00 点击量:
核心阅读作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贵州毕节更加注重农技人员下基层的作用。农技人员下乡办农企,可以申请留薪留职,免除后顾之忧。创业成效,纳入职称考评,并成为主要考核因素。这些激励政策,旨在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毕节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要打赢这场硬仗,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去年以来,毕节启动“千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工作,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带领群众干,帮着群众赚。通过“人才扶贫”工程的实施,全市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投入各类人才43万余人,培训群众500万人(次),帮助4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少吃一顿饭,也要先把牛治好“他来的时候天都黑了,还饿着肚子。我们叫他先吃饭,他说把牛治好是大事,自己少吃一顿饭不要紧。”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天星村村民岳朝刚说,“打了几针后,第三天牛就站起来吃草了。要不是周恒,家里一年的生计就没着落了。”岳朝刚的话并非夸张。村子山高路远,村里稍有点文化的都在外面打工,懂兽医技术的人更没有。以往遇到牲畜生病,只能硬拽着往乡里赶,牲口往往在半路上就咽气了。2015年,毕节市实施“科技人员包村”活动,乡兽医站的周恒被派驻天星村。从圈舍消毒、注射防疫到牲畜常见病症诊治,周恒成了这个传统牲畜养殖村的主心骨。他目前已完成5200多头牛和7800多头猪的免疫注射,有效避免了疫情发生。科技人员包村,只是毕节实施人才扶贫工程的一个侧面。“为发挥各类人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助力全市在2018年脱贫摘帽,毕节于去年初出台了《千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方案》,旨在鼓励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下乡包村、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毕节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办主任宋乃新说。“以往讲农村贫困,基本是缺钱缺项目。而现在,随着国家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缺人才、缺技术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基层农技人员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一些扶贫项目资金落得下来,却接得不好。”毕节市扶贫办副主任付立铭表示,“一场雨病导致一批种植养殖项目全军覆没,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市县两级部门也有一批农业技术专家。不过人才都浮在上面,乡镇农技人员被抽调、借调情况严重,导致基层出现人才真空。发展产业,迈不过去技术这道坎。”宋乃新表示,工作方案出台的系列措施,旨在鼓励农技人员回归基层,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下乡办企可留薪留职,成效纳入职称考评大方县大山乡松明村的陆开珍,66岁了仍然闲不住。除了拾掇家务,连屋后水泥路上的石子也要清理干净,还要扛把锄头,到田边照看下两亩多的菜地。以前,地里种的是苞谷,一年苦到头才收个千把斤。儿子春节从外面打工回来,给她算了账,发现种地还要倒贴肥料钱。“我也知道种苞谷不划算,但看着地里长草,就心慌。”陆开珍说。去年7月,县农牧局的特色农业基地股股长李从信,从单位留薪留职,到大山乡创办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陆开珍的两亩地流转给基地,基地又把地返还给她种。除了每年一亩400元的流转费,每种一季蔬菜还有700元的务工费。蔬菜销售后扣除成本,公司和农户各按50%进行分红。鼓励农技人员留薪留职到农村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是毕节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体制机制上的一项大胆探索。用宋乃新的话说,就是“一个奇招搅活一池春水”。“要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独资、合作等方式,利用资金、技术、管理入股,到农村领办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农业发展项目。这批人员懂政策、有技术、熟悉市场,应该到农村去带着群众干,成为乌蒙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帮带奇兵。”毕节市人才办副主任周杰说。为打消在编农技人员的顾虑,毕节规定农技人员下乡办农业企业可以申请留薪留职。创办企业的规模和成效,也纳入职称考评,并成为主要考核因素。而为了解决启动资金难题,毕节市市级财政去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预算,同时规定各个区县至少要安排2000万元的资金预算,专用于农业板块经济建设,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参股、担保、先建后补等方式解决项目启动资金困难。优惠条件不少,考核上也有多条硬杠杠。其中,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是最大的一条。“发展特色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除了规模上的要求,还必须至少带动2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而加工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等流通科技实体,必须分别至少带动50户、10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周杰说。公司与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方式上灵活多样。“贫困户既可以土地、资金入股,也可到基地打工,足彩胜负14场的则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周杰表示,目前全市已有385名农业科技人员提交项目申请,第一批已批复129人,成功创办70个农业发展示范项目,带动6400多户群众共同发展。人才回乡,惠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七星关区观音桥街道红堰村的陈廷荣,按了一下钥匙,庭院里的小汽车随之闪了一下车灯。因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的陈廷荣,一家靠低保生活,后来在毕节市气象局观测科干部张翅的帮助下,掌握了整套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在年收入过5万元,不仅新修了房子和仓库,今年还花6万多元购置了一辆小轿车代步。“通过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且专业特长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一线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了一批普通群众转变成实用人才甚至是专业技术人才。”周杰说。

一个人才带出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这正是毕节实施人才扶贫工程所希望收到的成效。如今,张翅已在红堰村及其周边培养出100多名食用菌种植能手,这些人不但自己从事食用菌种植,还经常到其他村寨、乡镇开展技术指导。除了鼓励、支持农技人员下基层,毕节市还开展了“情系毕节人才回归”计划,利用亲情、乡情纽带,大力推介毕节当前的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引导人才回乡、技术回归、资金回流,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据市人才办数据显示,自去年初启动人才回归计划以来,全市返乡创业人员1092人,领办创办企业1000多个,带回资金43.6亿元,带动群众脱贫致富3200余户、8300余人。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校办电话(传真):0851-33413582

校招生办电话:0851-33245016

邮政编码:561000

电子邮件:asxydzbgs@163.com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   管理部门:宣传部、网络中心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223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40202000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