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留芬(左)与村民交流明年的种植计划。新华社记者 陶 亮 摄
最近,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在谋划一件“大事”,村里的岩博酒业公司即将引入一笔近1500万元的投资,“这是大好的发展机会,不能错过,忙到‘起火’,但值得。”
岩博村位于贵州高寒山区深处,10多年前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如今,全村多半农户买了汽车,几乎家家都盖了二层小楼。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岩博村的“当家人”——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余留芬早年经营过超市、餐馆,搞过运输,成了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乡里希望余留芬出任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她勇敢挑起这份担子。
想致富,先修路。2001年,余留芬上任不到一周,通村路就破土动工。没有资金,她拿出自家4万元积蓄垫上。白天,她和乡亲们一起掌钢钎、抡大锤,晚上就带着村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加油鼓劲。短短3个月,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乡村公路修通了。
路通了,“路子”也要活。余留芬做起“绿色文章”,准备接手经营不善、急于转让的1480亩岩博林场。赎回林场钱不够,她带着村委班子连跑13家煤矿借到5万元,还是不够,她又以自家房屋抵押借钱,最终凑齐了23万赎回林场。通过林木间伐,当年不但还清了欠款,还赢利16万元,为岩博村挣下“第一桶金”。趁热打铁,煤矸石砖厂建起来了,当年产生效益;特种养殖场建起来了,两年后开始赢利……现在岩博村已有了岩博山庄、岩博火腿加工厂等5个村办企业。岩博村如今拥有集体资产6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左右。
2013年,岩博村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联合村里5家村办企业组建了岩博村党委,余留芬任党委书记。
“没有余书记就没有今天的岩博。”村民们交口称赞。余留芬却常说:“路子是村‘两委’这个团队谋出来的,成绩是全村人拼出来的。”(黄 娴)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