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二十大专栏 · 正文

二十大专栏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设现代旅游强国
发布日期:2018/04/03 16:18:38 点击量: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旅游业培育为最具影响力的幸福产业,为建设现代旅游强国而努力奋斗,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把旅游业打造为最具影响力的幸福产业,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虽然没有出现“旅游业”字眼,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收入提高、文明和环保意识增强后,旅游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份量越来越“吃重”。对旅游业的发展地位问题,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比如,早在2009年,《国务院足彩胜负14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015年10月23日在京出席省部级干部旅游业改革发展研讨班座谈会时强调指出:“发展旅游业是利当前、惠长远、一举多得的战略举措,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创新驱动、以人为本,大力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6年,国办发〔2016〕85号文件《足彩胜负14场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幸福产业,旅游产业被认定为幸福产业之首,其地位之高,前所未有。这表明,旅游的幸福功能已得到充分肯定。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界定也许不尽相同,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对幸福的理解肯定有所区别,但从旅游中发现幸福、体悟幸福,把幸福当作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所有居民的共同认知和向往。随着旅游成为我们百姓生活方式的一种“常态”或“刚需”,随着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品质不断提高、出游空间不断拓展,寻常百姓对旅游的幸福功能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比如,旅游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升华自我认知,体悟多样化人生,提高生活质量,传播文化文明,维护家庭和睦,化解家庭代际矛盾,等等。

在我们的认知中,旅游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现实如何,是这样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收入和闲暇,是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这几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人群的增加,闲暇时间或者节假日时间也基本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水准,这些都为我们旅游业的快速和优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根据瑞士信贷银行《全球财富报告2015》报告,我国目前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2030年近35%的人口(4.8亿人)将达到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标准。他们的消费特点都是,物质需求占比在下降、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消费占比在上升,外出旅游变得越来越频繁。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投资的增加,从而对拉动劳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旅游业不仅是“富民”产业,也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根据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2018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供的数据:2015—2017年,我国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超过14%,旅游综合资本形成占同期国民经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约6%,旅游综合出口占国民经济出口总额的比重约6%。其中,2017年旅游业综合贡献8.77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达11.04%,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超过80%,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8000万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我国旅游业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旅游业还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当然,这种机遇不是简单重复过去高速增长的态势,而是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在高质量发展、平衡发展等方面发力,以便更高水平、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建设现代旅游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任务。这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现代化强国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强大的经济系统,现代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旅游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显著提升。这些年,我国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就业、脱贫攻坚、传承文明和传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正朝着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方向迈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旅游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担当。确定了目标,就要有实现目标的路径和举措。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要实现现代旅游强国,只有一个选择:高质量发展。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规模和体量大跨步前进了。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旅游质量不高、产品和业态单一、市场秩序失范、旅游科技含量不足、高端市场流失境外等现象比较突出。这个矛盾不解决,我们就必然被隔离在现代旅游强国的大门之外。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不二的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主线,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旅游业既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更要遵循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把高质量发展当作其最为重要的“选项”。我国旅游业在近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旅游强国梦的唯一选择。具体到旅游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呢?核心的抓手是,在激发和引导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由于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低下、效率不高,巨大的潜在旅游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大量旅游及相关需求流失境外。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旅游业“供需错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开拓创新,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培育和形成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市场主体,这是中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二是夯实认知,整合各类要素供给。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禀赋及其规模、质量和比例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影响激增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要在源头上有效整合生产要素,既要增加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又要避免要素盲目投入、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要充分认知新要素对改善旅游业效率和激励旅游消费需求的作用,积极融入信息、交通、网络、能源、生物等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旅游行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推动各类旅游生产要素实现质的提升,促进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三是发力根源,改革完善相关制度。要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推出的相关改革,更需要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在旅游用地、闲暇时间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给出合情合理的制度供给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进一步深化旅游综合改革,不断改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高效管理和服务能力,有效规范和监督市场供需双方各种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四是注入旅游新元素,拓宽旅游业新视野。比如,大力开拓虚拟现实(VR)、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界面、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旅游业内的应用空间,为旅游发展提供新动力。又如,推进旅游行业内业态之间的自融合,以及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再如,借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开辟旅游业发展新区域,扩大旅游产业空间范围,延长旅游业产业链,挖掘旅游业价值链,丰富旅游产品,塑造新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开发和运营模式。

总之,实现现代旅游强国梦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旅游强国梦的必由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抓手。建设现代旅游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把握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核心要义的前提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全方位的支撑,为建设现代旅游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作者简介

姓名:夏杰长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职务: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职称:研究员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校办电话(传真):0851-33413582

校招生办电话:0851-33245016

邮政编码:561000

电子邮件:asxydzbgs@163.com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   管理部门:宣传部、网络中心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223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40202000067号